频发的“招商骗局”该如何解决
Information Details
频发的“招商骗局”该如何解决
地方政府,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,陷入招商骗局的情况其实相当普遍:
今年初,甘肃永昌一个“占地5万亩、总投资60亿元、年产60万头肉牛”的政府招商项目,被曝光是“吹牛”项目,除了划拨的5万亩地是真的,其他都是假的。快过年的时候,随着不断有农民工讨薪,甘肃永昌这一戈壁养牛“神话”灰飞烟灭。这个项目的不靠谱之处在于,不仅国内没有年产60万头牛的项目,甚至全世界也没有这样的项目。结果招商资质审查时“一路绿灯”。
同样是今年,陕西两地方政府的两个项目,一个投资38.8亿元、预计销售收入240亿元,签约两年后,悄然取消;一个投资2.6亿元、拟征地177.2亩的项目,却成了涉嫌诈骗的工具。这些项目,都是做着做着才发现不对劲,而在这之前,项目在大型展会上签约、挂牌成立、设立办公室,骗子早就把项目拿来行骗了。
类似的“招商骗局”,还能找到很多相关报道。
一个价值75亿的重点项目,地已经批了出去,文件上许可了一大堆优惠措施,省、市、县各级领导到场视察,结果却是一场骗局,这究竟是怎么发生的,纯粹是因为地方官员太笨被忽悠了吗?许多网友都不认可这种说法。
一位网友称:“纯被忽悠了吗?我看未必:纯被忽悠,那可见当官的有多蠢!如此蠢材,他们都是怎么爬上如今的官位的?如果不是真的蠢到如此地步,那恐怕内幕实情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了,75个亿,就是吃下去一半,你们也不怕撑死!”
另一位网友则称:“百度了一下,从2011年开始,网上对该项目及江宇翔的质疑非常多,凤冈官方都没知觉吗?舍不得那份‘政绩’才是真目的!”
凤冈政府到底为什么上当,现有的资料还无法得出结论,但网友们指出的,却是很有价值的思路。事实上,骗子们往往就是这么想的。
不少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“经济奇迹”的学者都指出,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中,一个突出特点是,中国从以前的“超级国家公司”,分化为成百上千的地方政府“中型公司”,从而降低了过高的经济运行成本,激发了市场活力。这里的前提就在于给了地方政府很大的权力,尤其是土地出让和招商引资的权力,这导致地方政府的动力非常强大,以致很多地方政府都喊出了“全民招商”的口号。甚至地方政府的“共谋现象”在很多情况下,是基层政府执行上面僵化政策时所表现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,是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源泉。
如果大幅度地削弱官员的“招商引资权”,在地方市场经济还没那么发达的情况下,可能对经济发展有所损害,因此这一做法目前并不现实。
可以考虑的做法,是改变地方政府在一级土地市场的垄断供应地位,使官员无法轻易“零成本批地”,这会让政府在招商引资时更加审慎,降低受骗的可能性。
地方政府之所以经常冒险去签各种不靠谱的合同,原因往往在于对于政府本身,风险还并不算大。政府投入**的基本就是土地,土地是跑不了的,就算**证明是骗局,土地收回就是了。这就是为什么凤冈官员在骗局揭穿后强调,“此事对政府没有影响,因为政府没投一分钱。”
类似的口吻很多地方可以看得到,如前几年在河北省鸡泽县,一项被列为省重点工程、投资数亿元、占地180多亩的招商引资项目被证明是骗局后,官员竟然声称,“骗子能骗政府什么?他一寸土地也带不走,政府不会有丝毫损失,相反,随着土地的不断升值,政府卖给别人还会赚不少。至于那些承包工程商被骗,那是他们贪图高利润,与政府无关。”
是承包工程商贪图高利润才会上当吗?也许有这方面的原因,没有政府的大肆宣扬和官员的频频出面背书,承包工程商又怎会上当?同样,凤冈的项目,骗子之所以骗取政府立项,不就是为了在民间圈钱,民众的损失,政府岂能说撇清就撇清?
对于这样的情况,法律应该做出相应调整,为骗子背书的政府单位,应该需要承担部分民众的损失。上当受骗的官员,也必须得到惩处。